過去四年,不時收到關於敘事實踐者、導師和督導的查詢。抱持敘事實踐多元的理念,和凝聚香港多年來敘事實踐培訓的群體,同時亦為了方便有意學習敘事實踐的朋友,秉承敘事山谷村作為資訊平台的初衷,「敘事伙伴」讓各位認識來自香港已接受培訓的敘事實踐者。
歡迎與我們有相同理念的香港敘事實踐者加入,一起在不同領域推廣敘事,與不同群體一起實踐。如果你希望搜尋世界各地,不同族裔的敘事實踐者,歡迎瀏覽Dulwich Centre的網頁:Narrative Connections,或英國The Institute of Narrative Therapy的網頁:Narrative Network。
*費用全免,義務性質,請恕回覆需時。
名單按筆劃排序

姓名:林汝正 (Rosti Andy Lam)
電郵:u3506232@connect.hku.hk
來訪者面談: 歡迎查詢
來訪者網上輔導:歡迎查詢
接受轉介來訪者:歡迎查詢
教學: 歡迎查詢
個人或小組督導:歡迎查詢
人是一種偏好故事的生物。我們以故事去理解世界,鍾愛細聽各種形式的故事,同時亦以我們自己未曾察覺到的方式述說著自己的故事。我的工作和興趣 是輔助一個人去有意向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組織和述說自己的故事,並在述說故事中建立自我。
我的正職是服務7間中小學的教育心理學家,為學生,家長,學校,教師,提供評估,輔導,培訓,諮詢及危機處理服務。閒時亦有接見大學生及在職青年。
我的副業是學生:神話,寓言,歌曲,詩詞,夢境,遊戲,小說,動漫,電影,心理,哲學,宗教都是我探索的範圍。
我的信念是:
故事中自有神奇力量,
述說經歷能建立身分。
心理治療可以不沉重,
認真的事可以很好玩。

姓名:秦安琪 (Angela)
電郵:aoktsun@gmail.com
來訪者面談: 歡迎查詢
來訪者網上輔導:歡迎查詢
接受轉介來訪者:歡迎查詢
教學: 歡迎查詢
個人或小組督導:歡迎查詢
現為敘事輔導員、督導及研究員。90年代中期她開始質疑輔導和家庭治療的理論,尤其是輔導員的專家位置,便開始尋找不一樣的理論。自從2001年邀得 Michael White到香港提供敘事工作坊和課程後,她便愛上了敘事理念,特別是它的尊重和去中心的態度。自此,她繼續學習和實踐敘事理念,也期望把敘事實踐本土化。
在過去的日子,除了提供敘事培訓之外,秦安琪很榮幸有機會與社福機構和尋找與問題不一樣的人士進行集體敘事和共行研究,她經常因著各人的盼望夢想故事著迷,這些故事也能為其他人的生命作出貢獻。
2017年9月退休後,秦安琪繼續為華人社會提供敘事培訓和督導。

姓名: 高悅威 (UT)
電郵:kouutwai1113@gmail.com
來訪者面談: 歡迎查詢
來訪者網上輔導:歡迎查詢
接受轉介來訪者:歡迎查詢
教學: 歡迎查詢
個人或小組督導:-
我們的世界是由故事所構成的,所有發生的故事形成我們所能理解的世界,故每一個人所經歷的故事都是獨特而別具意義的。
2013年心理學學士畢業後從未想過入行成為輔導者,經歷了一些悲傷難別後,於2016年完成香港浸會大學社會科學(青年輔導) 碩士課程而開始接觸敘事治療並實踐當中。
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證輔導師(2018-343),香港心理衛生會精神健康急救會員導師。
居住於澳門。

姓名: 梁瑞敬 (Sharon)
電郵:sksharon.leung@gmail.com
來訪者面談: 歡迎查詢
來訪者網上輔導:歡迎查詢
接受轉介來訪者:歡迎查詢
教學: 歡迎查詢
個人或小組督導:歡迎查詢
Sharon 是於2001 年參加Michael White在香港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中認識敘事實踐。當時被它的信念所吸引, 相信個人是他們生活中的專家, 以尊重的態度將人與他們的問題分開, 並學習反思權力在輔導中的角色及影響。在過去的日子,Sharon一直有參與敘事的培訓工作,並與香港的服務使用者、從業者和非政府機構合作,開展多個本土的敘事項目,一起進行相關的硏究、實踐和督導。 當接觸敘事實踐多了, 讓她更渴望能與一起工作的人們互相陪伴學習,並聆聽他們的故事。 她發現縱使人們面對生活中的逆境,他們仍是能以堅毅的信念,在累積的生活智慧中奮發向前,並抱持著對生命的動力和盼望。在未來的日子,她希望能延續這份榮幸, 繼續有機會聆聽更多動人的故事, 繼續敘事的實踐。

姓名: 郭懿德 (阿德)
電郵:kyeetak@gmail.com
來訪者面談: 歡迎查詢
來訪者網上輔導:歡迎查詢
接受轉介來訪者:歡迎查詢
教學:–
個人或小組督導:–
我原於精神健康社區綜合服務中心工作,並提供情緒輔導和治療小組予社區人士。
生命中的苦難如風浪般無常,我深信每一個人都是生命鬥士,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獨一無二的價值理念和屬於他們的解難智慧。而這些寶藏就隱藏在每一個故事當中。
敍事對我而言是對人的態度。比起先加上問題標籤或批判,我更想聆聽和理解每一個人,與當事人一同探索自己的生命,重新定位,走出屬於自己的人生路。
修讀敘事工作坊和進階課程後,我更熱衷於參與延續敍事精神相關的工作,亦希望藉此平台彼此交流,豐厚我們社區的敍事網絡,延續及傳承我們人本主義的精神、初衷和盼望。

姓名: 許媛媛 (Circle Hui)
電郵:yuenoo123@gmail.com
來訪者面談: 歡迎查詢
來訪者網上輔導:歡迎查詢
接受轉介來訪者:歡迎查詢
教學: 歡迎查詢
個人或小組督導:歡迎查詢
超過10年青少年工作的社工,喜愛與青少年同行、見證其成長;成為母親後轉為半職,視陪伴孩子成長為珍貴及重要歷程,現為半職駐幼稚園社工。
雖然於大學學士課程有認識敍事實踐,但未有深入研究。至2014年與同事自發學習過程中愛上敍事實踐,後邀請丁惠芳博士於機構教導課程,2016年修讀敍事實踐一年課程。
過程中更新了以往工作及輔導的手法和角度,特別在青少年、特殊教育需要學生及家長身上發現了很多過往看不到的光芒,這是最美的充權。
期待未來能在集體和社區層面實踐敍事精神。

姓名: 葛思恆 (Ada Kot)
電郵:adakot.counsellor@gmail.com
來訪者面談: 歡迎查詢
來訪者網上輔導:歡迎查詢
接受轉介來訪者:歡迎查詢
教學: 歡迎查詢
個人或小組督導:歡迎查詢
敘事實踐者。與台灣黃郁芳導演聯合執導紀錄片《家長應援團》(2015年),受訪問經驗啓發進修輔導,遇上敘事實踐,被其著重去中心化和社會脈絡交叉性吸引,繼而完成澳洲墨爾本大學敘事治療及社區工作碩士。在2018年建立「敘事山谷村」網站,致力向華人推廣和分享敘事經驗。於2020至2021年疫情期間,在香港創立銀芽輔導及諮詢服務,發展敘事實踐服務及培訓,亦兼任大學講師及輔導碩士課程實習督導。現居英國,創立Sparkling Counselling,繼續敘事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