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9 [與時並進更新版]
2022.01.04 [與時並進更新版]
終於在公共圖書館借到黃錦敦2018年的著作《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 —- 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拿上手,比起之前的書更厚,讀到林祺堂寫的推薦序,才知道這本書是黃錦敦的敘事泡湯系列工作坊講義。
讀到第九堂課《看近、看遠 —- 探訪故事的四顆鏡頭》,感覺很奇妙,因為曾經拍攝紀錄片的我,也曾用電視或電影語言中的鏡頭運用來理解和分享敘事實踐如何在不同層次中理解一個人的生命故事。經過一段日子的實踐,我漸漸由攝影師或是導演的身份,轉移到一個場務(PA)的位置。當反思自己的權力和位置,終究重新說故事,為故事定下意義的是來訪者,我就只是一場電影製作裡的小幫工。用宏觀又仔細的心,連場景、道具、燈光、環境聲音等等也要照顧得上,也肩負著幫導演用他/她的方法說故事的任務。
書的最後一章關於督導,似乎泡湯也包括督導,黃錦敦把他為社工提供督導的要旨都寫下來。督導本身已經有很強烈的權力關係在內,如何在督導中進行敘事實踐實在是一大課題,這章雖然相對較短,但也值得參考。特別留意的是,全書內容很少由哲學出發,但在這裡就有提到;而且督導的方向也不是聚焦技術或提問方式,而是回到社工的自身。
遺憾是本書內容較少故事紀錄(Documentation)、迴響團隊(Outsider Witness)、集體敘事實踐(Collective Narrative Practice)的分享。從過去幾年的觀察,香港和台灣的敘事實踐發展不同之處,香港比較多就著這三方面的經驗紀錄和分享。也許這與兩地文化有關,在台灣的民主土壤,文化還是比較多元,雖然持抱傳統主流觀念的人還挺多,但小眾的生存空間還是比較大。
總括而言,這本書好有份量,讀著就深感黃錦敦熱愛敘事,也讚嘆他的無私。畢竟這是泡湯的講義呀!試問一個人仍然在世,仍然在主辦課堂工作坊,就把自己的講義結集成書,要有多大的信心、要有多少内容準備未來課堂和胸襟?先要有信心讀者讀完不認為自己已完全掌握明暸,還願意花時間花錢來上課;然後就是確保未來的課堂內容不會與書本有大量重覆;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胸襟:樂意分享所學所得,交流討論。
黃錦敦前幾部作品一直強調個人修為這一點,難怪不少香港人樂意跟從黃錦敦學習。其實在Michael White的文章時刻感受到,他也有著這些特質。就算是在碩士課程,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和導師,也有這種特質,但就甚少把個人修為放得比較前來演繹,重點放在反思自身的位置和道德責任。
談到香港,朋友不時傳來敘事治療課程的資訊,問我是不是化算,其實坊間有不少敘事實踐或敘事治療的課程,18小時至36小時不等。完全理解在有限時間資金的情況下,望著海量資訊,何等無奈。
經歷幾年的市場研究,以下是懶人包,身份有所轉換,也可能對讀者來說,有植入式宣傳的成份。但我仍是希望由用家心得出發,為大家釋除疑惑。
2022年開始,香港的銀芽不再存在,又沒有了課程主辦單位,以下的分享又變得沒有利益衝突了!
坊間有些初階課程的導師團隊龐大,一個課程導師如輪轉,由哲學理論到實踐概念和應用技巧均由相關經驗豐富的導師講解,可能對參加者來說是比較零碎,要多花心力,也可能可以從不同導師身上學到不同的重點,但總的來說,導師之間的溝通猶為重要!有的課程就由一位導師主力,就比較一氣呵成,其實學習模式真的各取所需。
如果讀者一開始就堅決只想知道敘事是怎麼一回事,或是只想在當中浸淫,不會持續進修,要在眾多課程中選擇,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導師的背景和相關資歷,有時間也可先找導師的文章和書本來讀,學費和地域方面就豐儉由人了。如果想保持一點開放,留一條持續進修的前路,只要確定那個初階課程獲得Dulwich Centre認可就成,畢竟至今仍是只有Dulwich Centre與墨爾本大學合辦的那個碩士課程,而報讀碩士課程的其中一個要求,是已完成相關課程。雖然Dulwich Centre有一條龍式短期課程、一年課程和碩士課程,如果讀者的母語不是英文,還是建議先上用中文授課的課程,因為後結構主義的參考文章本來就是艱澀。
[以下對你來說不排除是植入式傳銷,讀者們請小心,自行衡量]
[雖然銀芽已不存在,但仍希望分享曾經有的課程結構,現時課程的認受性和進修地圖,希望可以讓有心進修的朋友更了解情況]
香港的情況很特別,基礎或初階課程種類繁多,但進階課程,或讓有興趣持續學習交流的平台和機會較少。考慮到未必人人都想負笈海外,與導師團隊商討,我們希望日後可以為各位提供多一個選擇,發展進階課程和敘事實踐督導小組,內容和報名要求都詳列在下圖:

作為過來人,我也明白在香港不同院校完成輔導碩士課程的朋友,不排除考慮持續接受督導以註冊成為輔導員。經歷過在院校實習,也可能希望嘗試以敘事實踐的模式進行。我們有已獲認可的督導,如果有需要可以留名,我會盡量協助大家成團。但是,經過與督導團隊商討,不希望各位貿貿然在不知就裡的情況下展開敘事的旅程,所以還是期望各位先完成至少24小時的課程(不一定是我們主辦的!在院校有選修亦可!)如果大家不是為註冊,而只是在工作,興趣上希望持續接受督導,也歡迎與我們聯絡,也歡迎自行組團。
無論取向如何,最重要的是敘事實踐從來也不是一言堂,鼓勵不同導向,百花齊放。Dulwich Centre與墨爾本大學合辦的碩士課程都是以團隊形式教學,就是鼓勵不同的經驗分享、不同的演繹、帶出不同視野、不同群體的聲音,這也是我建立網頁的初衷。雖然大家崗位、專長和資歷不同,還是有可以交流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