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劇] 摩登家庭 – 居家抗疫下的告別

2020.04.17

十一年前,偶然與《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遇上;在居家抗疫下,與這個家庭告別。難得有時間在家煲劇,也有網絡平台免費開放,一定要介紹給大家追看。

跟以往只集中在一個核心家庭的美國家庭處境喜劇不同,《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以一個家族為背景,每集約二十二分鐘,若劇情均分在這個家族的三個核心家庭,即每個家庭的戲份只有約七分鐘。三個核心家庭的故事互相穿插,節奏明快,絕不拖泥帶水。說故事方式和題材亦有別於過去的美國家庭處境喜劇:八十年代《Cosby Show》、《Family Ties》、九十年代《Home Improvements》、《Fresh Prince of Bel-Air》及千禧年代《Melcome in the Middle》:用首十幾分鐘交代劇情,不是家庭成員闖禍,就是生活中的錯摸誤會,到最後幾分鐘,家庭成員關係和好,闖禍的家庭成員得到教訓收場,或者誤會解除,反正就是說教。這些橋段套路,是不是有點似曾相識?大台平日晚上八時/八時半的處境喜劇,由八十年代的《香港八一至八六系列》、《城市故事》、九十年代《卡拉屋企》、現在每晚八時半的《愛。回家》,一直以美國家庭處境喜劇為參考,年紀小小的我,都發現本地處境喜劇偶然會跟以上美劇有類似的劇情,看本地劇的娛樂源自看兩者有多大程度的相似。

拍攝手法方面,《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更沒有以往美國處境喜劇的罐頭笑聲,也是美國首次有家庭處境喜劇採用仿紀錄片(Mockumentary)的風格:角色時而恍如接受訪問,正襟危坐地在鏡頭面前表述心情,回顧事件,有點像真人Show,有時更會在生活場景忽然對鏡頭說話。對很少看紀錄片的香港人來說,就更加不習慣,也會感到要花很多精力。但我卻看得津津有味,因為這反映了編劇們的功力和心思。

要給大家介紹,先要由角色設定說起。角色眾多,就用Family Tree來表達。爺爺Jay是一間衣櫃公司的創業家,早年與太太DeDe生下女兒Claire和兒子Mitchell。子女長大後,Jay與DeDe離婚,後來遇上來自哥倫比亞的移民Gloria,相戀、結婚。Gloria與前夫的兒子Manny和Jay同住。Gloria是一個比Jay年青很多、性格剛烈、苗條、婀娜多姿的女子。她經常說嫁給中上流的「有錢白人」 Jay之前,做過不同行業捱苦,濃厚口音的英文亦經常鬧笑話。Manny從小就是大情聖,也是個文藝男,「叔叔」他跟「姐姐」Claire的兒子Luke同年。最後幾季,Jay和Gloria誕下小兒子Joe,比起親生兒子Mitchell和繼子Manny,Joe的性格和喜好比較接近Jay。



Jay的女兒Claire與Phil相識於大學,因為婚前性行為懷孕,令他們早早結婚。Jay對這個熱愛魔術的女婿很冷淡。而Phil為了家計,放棄了夢想,成為一個地產經紀,樂天的他熱愛這份職業。Claire先後誕下長女Haley、次女Alex和幼子Luke。婚後Claire一直是全職母親,直到三個孩子長大,接手父親Jay的衣櫃公司,成為一個女強人。Phil自許為「fun dad」,閒時最愛和Luke一起發明新產品,或是做一些挑戰體能極限的事。長女Haley讀書成績差、經常拿著手機自拍、終日拍拖,兜兜轉轉,與初戀男友Dylan結婚,誕下龍鳳胎George和Poppy;Dylan的出現,也讓Claire和Phil明白到Jay面對Phil的心情。次女Alex是書獃子、讀書成績優異、是會被同輩戲弄的學霸、情路上總是遇上不搭配的對象;幼子Luke是家居意外的常客、常被兩個姐姐戲弄、學校經常投訴他的學業成績,暗示明示Luke有學習障礙,要不是專注力不足,就是發展遲緩,但Claire和Phil又從來沒有帶他去做評估的意思,雖然也望子成龍,至少也希望他能讀大學,但期望一直在調整。

Jay的次子Mitchell是一個律師,也是同性戀者,雖然已經跟家人出櫃,但仍然介意公開性向,與傳統大男人父親Jay的溝通總是尷尬。他的男伴Cameron,成長於農家,比起Mitchell,Cameron更能接受自己的性向,也表現自在。在美國同性戀婚姻合法化的時候,也有數集的戲份提到Mitchell和Cameron註冊結婚,舉辦婚禮。他們領養了來自越南的女兒Lily,本來Cameron擔起全職父親的角色,當Lily日漸成長,Cameron因一次機會,成為了Luke和Manny學校的欖球隊教練。Lily從小就是一個毒舌女孩,令Mitchell和Cameron不禁懷疑因為自己是同志家長所致。

把各個角色設定都交代過後,相信大家都想像到這個家族的日常,就是在家庭內外,都面對著各式各樣主流論述定形和身份定位衝擊,包括: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性傾向、資質、性別、性別外表、家庭崗位、年齢、甚至是城鄉之別。我一直追捧,不單欣賞編導們說故事的能力,更喜歡裡面的元素,顛覆固有家庭處境喜劇的設定。同志家長、老夫少妻、跨族裔婚姻、非一般家長,共冶一爐,甚至在第八季起用跨性別小演員,《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被視為政治正確的代表。

最初Claire的角色是全職母親,被批評家庭崗位定型傳統;Mitchell很介意在公眾場合與Cameron接吻,亦被多元性向社群批評保守。創作團隊們一直都在回應,力圖做到他們希望如劇名所呈現的摩登。結果,Claire在第五季接手Jay的公司,Mitchell和Cameron的關係越見公開自在,甚至原本很大男人主義,抗拒表達情感的Jay也與「兩個兒子」的溝通有大幅度轉變。微妙之處,是創作團隊與演員之間的互動,把演員個人的經歷和夢想放進劇本:演同志兒子的Jesse Tyler本身也是同志,劇本多少也有參考他向父親表白的經歷。

在整整十一個劇季,創作團隊很重視公眾的意見,甚至把社會定型和政治正確開宗明義放到劇本裡。在第八季第二集,《Stereotyping Day》Jay正面質問Michell和Cameron能不能接受Lily長大後是女同志,二人才發現自己沒有比想像中開放;同時,剛在家門裝上防盜攝錄的Jay,看到新搬來的非裔鄰居大為敏感,怕被誤為種族歧視,道出中產白人老頭的壓力。在第十季第八集《Kids These Days》,Cameron在學校欖球隊練習中用上有性別歧視色彩的言詞對球員訓斥,學校要求他去「再培訓」,提升敏感度。Manny教Cameron和Jay如何用pronoun表達自己和尊重別人性向一幕,也實在是要大家思考,政治正確有時會不會太正確?雖然美國有劇評認為《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在強化社會對少數族裔和同志的形象,考慮到創作團隊本來就是多元,題材都是來自他們的身同感受,我反而欣賞他們有一份察覺,願意直視和反思,當弱勢變成主流的一部份,又會否為別人帶來壓迫。

《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有趣的是,無論角色的種族、社會經濟地位、性傾向、資質、性別、性別外表、家庭崗位、年齢、家庭背景怎樣多元,家庭喜劇本來的元素:說教,仍然保留,但以另一個方式呈現。受到教訓的不一定是後輩,有時孩子更會包庇闖禍的家長。LaVecchia (2011) 指出《摩登家庭 (Modern Family)》吊詭之處,是在同志家庭、跨裔婚姻、老夫少妻的元素下,仍然保留了美國傳統主流對家庭的定義:一個中產近郊家庭的故事。但我認為在Jay這個主角以外,也不要忘記,Claire和Phil這一家,還有個窮得只能住在外父外母家的女婿Dylan。劇本宣揚的價值觀,比較多關乎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三代之間的包容、接納和聆聽。

更重要的是,其實美國社會,不比我們開放,在演員接受訪問時也有分享,觀眾們看了劇集才知道同志情侶不一定是以異性戀的角色相處;也有觀眾從中得力,跟家人出櫃,結果家人反問:「你是比較像Mitchell還是Cameron?」這十一年來,電視劇把小眾的元素都成功帶入屋,已經是一大進步。最近因為疫情,一位十歲的劇迷Emma只可以在家抗疫搞生日會,她把眾角色以紙版的形式「邀請」到家裡參加她的生日會,結果得到眾演員轉發和祝福。試想像,我們何時可以在家裡與十歲的孩子看處境劇,裡面的角色不再是被大台包裝為盜賊、強姦犯、變態殺人犯的少數族裔和同志?當美國受影響的是一代人,我們仍然在原地踏步。

今年四月,我在疫情中跟他們告別,誠意邀請你們把這個家庭帶入屋。

LaVecchia, C. M. (2011). Of Peerenting, Trophy Wives, and Effeminate Men: Modern Family’s Surprisingly Conservative Remediation of the Family Sitcom Genre. Harlot: A Revealing Look at the Arts of Persuasion1(6).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