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組織的社會責任

2019.12.10

年底又是入不敷支時,註冊的專業組織輪流寄來提醒續會的信件。早說我對專業身份不是要個名份,而是為著道德責任,叫我輔導員或輔導師都不過是一份職業而已。但今年收到兩個組織的信,別有一番意味。

其中一個是英國心理學會,它的歷史遠至1901年,雖然不是英國政府法定管理心理學從業的機構,但一直負責促進心理學科的科學、教育和實際應用。在英殖年代,香港大學和中文大學開辦的心理學學士課程,都在認可課程名單之列。回歸之後就被視為海外學位,須要提供成績單申請認證。我在香港大學的學位得到認可,意味著我已踏入門檻,有資格申請報讀學會認可的心理學碩士或博士學位。當然,我沒有這個本事,註冊做會員,不過是想收到月刊,掌握心理學最新研究方向和發展。這幾年間,通過閱讀月刊,發現自己也從中掌握到英國社會政經情況。因為學會不單由心理學角度回應社會事務,包括首相大選和社會不公義,更會主動聯絡政府提出關於心理學的發展。

其實英國心理學會的會費一點也不便宜,折合港幣千多元。值嗎?如果以金錢換知識的概念,對我來說是值的。而且一開始就發現他們也很有良心,不單有學生會員價優惠,更有退休、侍產假和失業優惠等等。而會員費也可以在英國當地扣稅,相信被認受和爭取過程也花過不少氣力,應該得來不易。今年終於要試一試申請失業優惠,電郵會員部力陳香港社會狀況和提供合約完結證明,結果不出廿四小時就收到電郵回覆,減免了2020年度的會員費,效率之快,感動得快哭出來。重點不是省錢,而是學會突破「專業=高收入」的假設,也有著一種「你發展遇上阻滯不用怕,讓我們一同來承擔」的感覺。就算我不是英國居民或在英國執業,也體會到學會對社會和行業的責任。

至於另一個組織,就是香港專業輔導協會。它在香港有24年歷史,也不是政府決定管理輔導從業的機構。坦白說,知道這個會的人不多。最近跟昔日的中學老師聊天,她知道要成為香港專業輔導協會認可輔導員,要先完成碩士再有數百個的實習時數,我已感動萬分。其實有不少學校教師,也未能分辨社工和輔導的職能。當日完成碩士,想要註冊,不為名份,只為挑戰自己能否堅持做到,當年完成課程而註冊的畢業生也不多。其實相比起外國,香港的實習要求算是低,但專業操守是一致。話說回來,成為註冊輔導員的最主要原因,是希望可以為來訪者提供一點信心,讓大家知道,我是受與外國看齊的專業守則規範著。

今年協會首次推出三年優惠價。只要一次過付未來三年的費用,就會獲得九一折。收到信,連我也猶豫,似要我為未來三年的香港投下信心的一票。今日香港,有誰能確保未來三年的事?最近一年,耳聞目睹資深社工移民,或已計劃,或已實行,叫我聯想起八、九十年代的香港。三年的會費,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對未來的賭注,誰知道三年後的香港會變成怎樣呢?大家還願意留在香港發展嗎?如果留下來,當自由思想是一種罪,說不準未來三年,誰會在獄中。如果有案底,能否註冊也成問題。想到這裡,驚覺自己的自私,只想到自己。還是以終生學習的盼望做本位,把自己的思緒拉回來:如果真的發生,不如就在獄中做個敘事實踐項目,發掘囚友的在地知識和技巧吧!應該會是個很獨特的項目和經驗呢!就算現在為未來三年註冊,他朝被DQ,在獄中也可以號稱「前註冊輔導員」給囚友信心吧?

HKPCA-B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