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1
前文提要,當我們日漸成長,人生經驗的累積,讓我們知道成敗的路是怎樣走出來,就會變得很快就篤定了「此路不通」,心生「咁就死硬」、「一定唔掂」、「死路一條」等等心態。最近在面書,有不少人轉發法國童話小說《小王子》的名句:「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的人記得。」今天讀到這一句,記起1974年電影版《小王子》,中學時在德育及宗教課堂看過,對Bob Fosse <A snake in the grass">一場印象深刻:
《小王子》裡驕縱的玫瑰一直令我討厭,反而謎一樣的蛇看似終點,又是開端,把小王子帶回到最初的起點。今日,《小王子》提醒我曾經是小孩的時候,雖談不上有冒險精神,或天馬行空的幻想,但也會發白日夢,想象如同《回到未來》(Back to the future)般穿越時空,改變歷史從而影響未來,也會對未來也有憧憬。
早前參加David Marsten的工作坊,他提到我更喜愛的Peter Pan:「沒有了鐵勾船長,Peter Pan也不會是一個富冒險精神,能逢兇化吉的Peter Pan。」Peter Pan的跳脫和勇敢一直是令我喜歡的原因,我也深信只因他永不長大才會勇敢。我也一直相信,鐵勾船長和Peter Pan沒有了對方都會寂寞,他們的存在都在成就對方的善與惡。可惜,八十年代興起的心理學流行用語「彼德潘症候群」(Peter Pan Sydrom),把眷戀青少年期時光,切法留住青春的成年人描述為在社會不成熟。永不長大,保留童真,不忘初衷,似乎就是成人社會的一種罪。
David要我們細想,在小說和電影中,有哪個最難忘的角色,每遇困難都能化險為夷,或是把不可能變成可能,當中又看到主角怎樣的價值觀。這對甚少看電影或是閱讀的朋友來說似乎有難度,與美國文化不同,我們都受日本動漫文化影響,如果把範圍放大到動漫:龍珠的悟空、魔神英雄傳的戰部渡、男兒當入樽的櫻木花道、火影忍者的鳴人,我們就可以如數家珍。從小我們都知道只要堅持、友儕間的扶持、運氣、信心等等,可以化腐朽為神奇。無論要經歷多少篇章節,越過多少障礙,都只是過程,只要懷著信念向前,不認定困境是敵不過的絕路,終能到達彼岸。到我們長大了,這些曾經嚮往的角色,到底成了我們辛苦工作用金錢換來的手辦模型,還是殘存在我們心底的火苗。
成年人要成熟地走入社會也不是一種罪。但請記著,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都有幻想的能力和空間,我們都曾經有這些力量,看到未來不單是一條不可逆轉的單程路,還有更多可能性。雖然不盡走相同的路,但可讓我們對仍是彼德潘的成人和小孩有一份明白。
相關文章: 想像力是個好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