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事實踐(敘事治療)中的局外人見證會–當事人的分享

2019.10.27

上星期五應同學邀請,出席由她協作的「局外人見證會」(Outsider Witness),第一次以當事人身份參與分享故事。

初學敘事實踐(Narrative Practice)時以局外人的身份參與,過去幾年多了敘事實踐協作者的身份,偶爾也會擔當局外人的角色。這次,累積幾年敘事實踐經驗之後,以一個「有特殊學習需要的過來人」身份,與一班有特殊學習需要青年的家長分享故事。接受邀請的原委,就是想換個身份參與,體驗「局外人見證會」對當事人的影響。

在敘事實踐(敘事治療 Narrative Therapy)中,「局外人見證會」是把個人與社區連結的儀式,從而認可當事人的生活,重新定義(White, 2007)。對初學的朋友來說,流程令人感覺重覆,有時也不明所以:當事人向局外人分享故事,由局外人重述當事人的故事,再由當事人重述局外人所述的故事。在我來說,每一次由當事人和局外人敘述的故事都有所不同,就如一套電視劇的劇本,放在不同的電視台製作,有不同的故事和畫面一樣。在學習時,同學說是「開組」的一個模式,或是另一種「開組」的方法。在場唯一不是社工的我,帶有好奇的問到:「對社工來說,『開組』的定義是甚麼?」大家也說不清,以「多於一個人」為戲言終結討論。我一直以為「局外見證人會」不是一個工具或者模式,也不是一個促進小組或其成員成長、賦權的過程。當敘事實踐的思維對權力不均如此在意,以重視及尊重每一人的獨特性為出發點,成長或賦權都不是「局外見證人會」的目的。就算當事人主觀分享過程中有「成長」或「充權」的出現,在敘事實踐的思維中,可以理解為當事人當下或未來的生命增添了個人意願和選擇。

以上只是我從書本上所得的知識而已,當然也希望從實踐中領會更多。其實我從來未曾成為個案,也從未被評估。只是在這幾年學習的過程中,無論是課堂上的練習、與同學交流、個人反思,由十年前發現自己具有讀寫障礙的特質時的不確定和困惑,逐漸整理出讀寫障礙對我的影響,我從小如何與之共存的方法。在學習輔導之初,曾經接受一間綜合家庭服務中心的邀請,與一班家長分享我的故事。這兩次經驗,讓我更好的明白「局外人見證會」與別不同之處。

首先,比起之前與其他家長的分享,「局外人見證會」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上次我與家長分享,要花盡腦汁,以不同的切入點引起共鳴,最記得是我當日穿的運動鞋沒有鞋帶,從而說出我學習綁鞋帶的片段,逐一說出我發現有關讀寫障礙的特徵。敘事實踐的「局外人見證會」則是一個鷹架式對話(Scaffolding Convesation)的過程(White, 2007)。通過回答敘事實踐者(協作者)的提問,我說出自己的相關故事,也在逐一回答問題的過程中,把我早已忘記的生命故事細節重新審視,也把我生命中重要的人物納入在我故事當中,重組零碎的記憶,才發現他們與我的行動和身份建構連結,例如:我一直也說不清自己為何總是別人口中的「與自己過不去」,讀寫障礙本來就令我學習困難重重,我卻想出不同方法去克服。這次作為當事人的經驗讓我發現,原來我是受自小喜歡看動畫《一休和尚》(又譯:機靈小和尚)的影響。一休每遇難題,只要打坐就能想出有趣的方法解決而局外人重述我的故事時,也讓偶爾為自己執著、衝動而沮喪的我,在熟知的場景中,看到自己原來一直抱持相同的價值觀,也有不乏耐性,沉著應戰的時候 ,從而為未來的行動有不同的計劃和準備。

這次安排有別於一般的「局外人見證會」,因為是一個家長小組的其中一節,而同學與我,又從來沒有「治療」的關係。在定位誰是主角的時候,到底我這個當事人是主角,還是了參加小組的家長呢?若以我作為當事人,在家長參與之前,要有更多的準備,以免家長在重述故事時,把重點放在自己經歷的生活故事,令到參與「局外人見證會」的每一位,難以由熟悉的故事中,超越平常的思考方式,探索豐富的另類故事發展。Michael White (米高懷特/麥克懷特)對為局外人做準備和邀請局外人方面有不少心得。以我的理解,都是以敘事實踐強調的道德責任為原則,貫穿整個脈絡和安排,而不是以「期望效果」為基礎。若以後者為大前提,只會對局外人而言,在重述迴響時有不少的「不可以做」,變得小心翼翼。以我這次的經驗而言,局外人在重述時,評定我「一定是A」(意思是自閉),我也反應不過來。雖則我也有懷疑過或某程度上認同我有「阿氏保加症」*的特質,同樣未有經過診斷,但沒有預期初次確診是在「局外人見證會」,這種對「阿氏保加症」和「自閉症」特徵的討論交流,很快就填滿整個「局外人見證會」的氣氛。幸好,在後來的再重述中,大家又提醒我,原來我已經把那些「特徵」反過來善用。

最後,感謝同學的邀請,和家長、社工的參與,聽我的故事。誠如其中一位家長所言,身為局外人,要用心去聽,聚精會神,實在很不容易。你們更和我一同再回到過去,以局外人的身份再看一次我熟悉的場景,和我一起拾回被遺忘的細節重組,發展出新的故事。希望我們都從中得到一點啓發,在未來的日子有不一樣的經歷。這次經驗也對我將來協作「局外人見證會」有很大的幫助。

*在2013年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 中,亞氏保加症與待分類的廣泛性發展障礙被統稱為「自閉症譜系障礙」

White, M. (2007). Maps of narrative practice.  WW Norton & Company.

中譯本: 麥克懷特著;黃盂嬌譯. 2008. 敘事治療的工作地圖台北:張老師文化

img_9822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