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3
[電影已落畫,大量劇透]
這個週末,香港的清真寺成為國際媒體的焦點;多年來恍如隱形的香港少數族裔,特別是巴基斯坦和印度香港人,成為香港焦點。九龍清真寺染藍一刻,我記起兩星期前看的《搖滾青春頌》(台譯:炫目之光)(Blinded by the Light),群眾到清真寺示威,警方分開兩幫人一幕。
跟一位香港巴基斯坦朋友談起電影,她問那是關於甚麼(又在考我說故事的能力),我用一句話總結:「關於一個八十年代英國第二代巴基斯坦移民少男的美國夢。」當然,故事沒有這麼簡單,還包括:種族歧視、欺凌、父權、失業、階級等問題。電影根據英國作家Sarfraz Manzoor的自傳《Greetings from Bury Park》改編。描述準備升讀大學的男主角受美國搖滾歌手Bruce Springsteen影響,決心擺脫父親期望,追逐作家夢。
Javed自小與Matt是好友,每次Javed受到種族歧視和欺凌,Matt都會為他出頭。長大後,Matt專注與朋友夾band,為父親在市集的攤檔工作,而Javed就升讀高校,為升讀大學準備。Javed喜愛寫作,會為Matt的樂隊歌曲填詞,但Matt總認為Javed的歌詞總是圍繞他和父親的關係,內容沉鬱,常笑指Javed交個女朋友就可以改善這問題。Javed在新學校認識到錫克教新朋友Roops,亦經Roops認識到美國搖滾歌手Bruce Springsteen,深受其唱出基層心聲、夢想與希望的歌詞影響,從而得到勇氣和力量對抗不公,追尋夢想。影片得到Bruce Springsteen同意使用他的歌曲,穿插使用Bruce的《Born to Run》、《I’ll stand by you》、《The Promised Land》等說故事之餘,也帶動觀眾情緒。觀乎近十多年香港流行音樂的發展,不敢說還有多少歌曲會年青人起著鼓舞作用。也許對上一首能令大部份人朗朗上口,鼓舞人心的廣東歌,已是在剛過去的週日,在重慶大廈門口,由剛當選香港傑青的土生土長印度裔社工Jeffery Andrews領唱的《海闊天空》。音樂和夢想,就是有能力穿透膚色,把人心相連。
Roops和Bruce Springsteen在Javed人生中出現,也影響到Javed與Matt的關係。Matt對Javed態度的轉變不滿而不理睬他,甚至破口大罵。讓Javed對種族歧視和被欺凌有另一種體會,也讓他反思自己在族裔社群中的位置,如何可以用他的強項:寫作,為社群帶來改變。在香港,也有不少非華裔年輕人感受到種種不公,致力善用自己的能力,為社會帶來新氣象。筆者從十年前開始服務居港少數族裔社群,感受到這十年之間少數族裔青年和家長的轉變。除了對學業更為在意,青年們更勇於表達,善用創意,獨立發展。近年多了不少少數族裔本地樂隊、Youtuber、獨立電影製作人。當主流社會仍然把少數族裔青年面對的果難定位在「學習中文」、「貧窮」和「低社會向上流動力」,把他們定形在適合於建造業、餐飲業發展,其實年輕人早已善用自己的創意突破語言規限,主動為自己開拓多元化的前途。
不要以為在父權家庭中,男孩比女孩有優勢。Javed與兩位姐妹和父母居於英國小鎮。父親期望他能升讀大學,成為專業人士,打暑期工幫補家計。他的衣著打扮和喜好,就是土身土長英國人的模樣,但他的父親總是跟他說:「你不是英國人」、「你不要做英國人」,就算要學,也要學猶太人,因為他們勤奮。身為穆斯林,Javed知道宗教不允許喝酒、拍拖,他渴望和Matt一起去派對,拍拖也是他的夢想之一。雖然電影背景是三十年前的英國,類似的情況,也在香港今天的少數族裔青年家庭中出現。去年筆者應用了敘事實踐於香港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青年社群,與他們一起探索香港生活中的挑戰。當本地華裔助人工作者在處理南亞裔兩代之間的衝突,恐防會觸及文化傳統和冒犯宗教時,其實青年們已有不同的技巧和知識應付,這些在地知識反映出他們才是自己問題的專家,他們與我分享如何與家長溝通,進退有餘,有理有節,讓我眼界大開。而有趣之處是,與影片描述Javed的父親一樣,在兩代身份認同和價值觀不盡相同的情況下,青年都沒有指責上一代的意思。他們深明與上一代的衝突和不一樣,是由社會建構而成,而無論多不同,血肉相連的關係,總能在衝突之間提供一點緩衝。
1987年的英國,正值經濟蕭條,失業率高企。Javed的父親被服務多年的公司裁員,主要靠母親在家中車衣幫補。Javed也被迫找兼職,把全部收入交給父親。貧窮問題令到本地人排外心態更為明顯,在片中有多幕白人怒罵巴基斯坦人的畫面,叫他們滾回家,亦有人把豬頭掛在清真寺、在遊行衝突中揮拳怒打巴基斯坦人等等。連在巴基斯坦族群裡相對富有,地位較高的長輩,家門也受到塗污。在香港,言語和綱絡留言也不乏叫少數族裔滾回家。猶幸過去無論香港經濟多壞,也不至於有影片中的激進排外行為。即使過去少數族裔、回教徒、南亞裔人在香港不少人心目中如同隱形,但至少我們都知道,怎樣的行為是對宗教不敬,我們該當尊重和包容不同宗教。而在過去幾個月,也有不少新聞故事,讓我們看到華裔和非華裔香港人一起共渡難關。
影片反映了三十年前英國少數族裔青年面對的挑戰,不少與今天香港少數族裔青年面對的相若。三十年過去,昔日片中的困惑的少年今天已如願成為作家,更是本片的編劇之一。過去一星期在香港發生的事,讓華裔與非華裔香港人極速連結。亦希望從此打開隔閡,加深了解,讓不同族裔的青年在同一平土地上發揮所長,有平等的機會勇敢追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