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敘事實踐與香港少數族裔青年

2019.07.06

終於有機會與本地華人同工分享應用集體敘事實踐,與香港尼泊爾、巴基斯坦青年同行的經驗。也為每位出席的朋友,送上一份與各位參與青年和迴響團隊合力創作,一共十八頁的集體敘事文檔。雖然人數不多,但充滿力量和盼望。

希望,昨天無負我信差的角色。

這是一個歷時超過十年的旅程。

2008年反思自己何以與不同族裔的香港人活在同一土地上,卻未有好好認識這個家的同屋主;到實在參與服務,反思少數族裔面對的困難和挑戰;觀察我城為少數族裔提供的服務目的、手法、成效;從生活經驗,與少數族裔朋友交流接觸,我的好奇心從不退減。

2014年讀青年輔導初遇敘事治療;2015年送給自己的畢業禮物就是網購Dulwich Centre關於少數族裔、回教徒和難民的集體敘事實踐書本;2016年拿著書本請教巴基斯坦同工的意見;一直在幻想如何借用海外經驗應用在香港,在2018年為著實踐出師有名讀碩士。

整個項目不是在全職工作單位上實踐,而是單人匹馬通過機構邀請青年參與,差點就在七一街頭招募。

從一開始,徹底的尊重當事人、去病理化、不預設參加者面對的問題。轉介機構也替我擔心,如何招募參加者。 結果卻出人意料的,來自兩個機構的由三個小組,得出共同或相近的結論,也整合了大家在挑戰中前行的心得,更初步與本地華人找到共鳴,突破過往把「少數族裔」的情況獨立出來處理的框架。

在我最無助,深感未有機構做平台的無力感,在網上邀請同學給予意見時,澳洲一位同學回應我:「不依附在機構進行,就少一點掣肘,多一點彈性。」就憑這一句,支持著我走到今天。

衷心希望,昨天只是一個開始,有機會可以與更多前線同工、學校教師分享。也希望有機會可以與上一代的香港少數族裔用敘事的方式交流。在今天的香港,我們深感世代之間的不理解,不被理解。希望可以通過香港不同少數族裔社群世代之間的關係,共同探索面對世代之間不同的新路向。

我獨力難撐,課程完結了,我也不再讀書了,也不再出師有名。如果你有興趣,請與我聯絡,我仍然願意做信差,因為每位共同研究員都希望聲音可以讓更多人聽到。希望拋磚引玉,與大家一起探索如何在各自的崗位實踐。

img_7857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