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細讀《集體敘事實踐 – 以敘事的方式回應創傷》

2019.06.04

有關敘事實踐/敘事治療,中譯書籍,或是台灣書本,都是以個人治療為主。以集體敘事實踐/治療為例子的書,如早前Podcast分享的《真.網樂 : #從敘事實踐看青少年的「迷網」框外》,多數由機構以「共行研究」成果出版或是非賣品。

今天介紹這本《集體敘事實踐 – 以敘事的方式回應創傷》(Collective Narrative Practice – Responding to individuals, groups and communities who have experienced trauma) 由David Denborough寫於2008年,是他暫時唯一一本關於集體敘事實踐的書有中文譯本,只有簡體字版。

正如書中前言所載「沒有人是創傷的被動接受者」(Michael White),當人在面對艱難時,用到怎樣的技能和知識回應,採取甚麼行動來解決他們或是他們關心和愛護的人生活中的問題,對他們來說,雖然未必可以克服所有問題,但亦是不可抹煞的一個面向。作為敘事實踐者,我們的工作是開展發掘這些技能和知識,然後就是使其作出貢獻。這種貢獻,也許會為經歷著艱難,而又貢獻出知識和技巧的人們生命帶來影響。

本書引用創傷的例子由個人、家庭、群體到種族,例如一個童年經歷性虐待的澳洲犯人、家庭和群體被感染愛滋病的南非兒童、生活在種族屠殺陰影中的盧旺達人等等。同時羅列出不同的敘事實踐手法。今天,特別想介紹第二章《回應群體創傷》。這一章由盧旺達種族屠殺倖存者聯合會成員如何渡過難關的短文開始。作者強調,雖然經歷創傷者往往以不同方式與更廣泛的群體分享經歷,往往陪隨著一份於社會中的抽離感;集體敘事實踐作為應對集體創傷的解決方案,除了回應心理創傷的影響,更回應經歷過創傷而出現的孤獨現象,以下是第二章羅列的集體敘事實踐方法:

收集素材 Generating materials
沉默的方法 Skills of silence
書面語表述的方法 Skills of the written word
形成文檔 Making a document
口頭表述 —- 尋找「群體共鳴感」Oral ritual – seeking ‘communitas’
記錄歷史、從兩個層面留下故事的回憶 Documenting history and enabling double-storied memory
創建一定的環境以使其發揮作用 Creating a context for contribution
其他做記錄的媒介 Other mediums of documentation

對香港人來說,單看以上分題,可能不會陌生。加入敘事實踐的態度和道德,與我們所認知的,略有不同,本書有詳細的解說,這裡就不詳述。

在今天,心裡明白,創傷永遠無法撫平。然而,經歷創傷的人,從不孤單。面對艱難時刻,建議大家細讀上文提到,盧旺達種族屠殺倖存者分享的短文,借用他們的知識和經驗,從中找到一點力量。

*《集體敘事實踐 – 以敘事的方式回應創傷》簡體字譯版淘寶有及博客來有售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