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26
早前提過,有人問我台灣的敘事治療和澳洲的碩士課程分別,或是比較一下吧!其實不太可能比較,因為我只出席過黃錦敦老師在港的兩天工作坊一次,他的書也未有全部拜讀。只可以說,從黃錦敦老師近年的寫作和我出席過的工作坊感受到,比較多觸及的是個人修為。事實上,人心不定,看不到主流意識形態如何影響著我們,也難以用一個新的視角去看別人的問題。黃錦敦老師就示範了如何由個人生活做到保持心境平和,轉換視角看事情。可惜未能親身跟Michael White(米高懷特)學習敘事治療,但從參與Theme-based Narrative Practice Sharing 敘事專題工作分享會時,聽到各位曾經跟他互動交流的前輩分享,Michael White是一個充滿幽默感、平和、細心、關心別人感受的人。去年十月底在澳洲上課的兩星期,David Denborough也是如此。
對我這個香港人來說,台灣的文化氛圍,早就嚮往。從九十年代的文創廣告,二千年開始題材多樣的獨立紀錄片,到近年對原住民的關注、同志平權。當然,這種自由和人文關懷,少不免源自幾代人的傷痛。實情,台灣也不可能人人大愛,只是我們隔著海岸,未能身同感受當中的細節。台灣也有台灣的難處,這一點我也很明白,不能總是坐這山,望那山。
正因如此,有時我會想,黃錦敦老師致力做的本土化,是在台灣本土敘事治療,不是香港本土的。當然,對中文是母語的我們來說,捧著中文書讀是更易理解。要說黃錦敦老師少分享應用經驗也不太公平。因為我第一本讀的《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用小故事或片段,深入淺出地記錄他在工作情景與孩子溝通時應用敘事治療的經驗;也有淺白的語言介紹敘事治療的工具,如外化對話。對初學者,或者想了解敘事治療的朋友來說,實在是很易明白。
如果真的要比較,就是《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一書所分享,是比較集中在孩子個人的處理經驗。比起我的書架上,另一本Michael White和Alice Morgan合著的 “Narrative Therapy and their families",及另一本,由另一敘事治療始創人:David Epston、Jennifer Freeman和Dean Lobovits合著的《兒童敘事治療 —- 嚴重問題的遊戲取向(Playful Approaches to Serious Problems — Narrative thearpy with childrean and their families)》,後兩本比較多加入家人在對話中間。David Epston更用大量的書信與孩子溝通,跟家長和孩子一起以不同的角度看正在困擾孩子的問題。從David Epston和孩子的書信中,可以看到以簡單又有創意的用詞,去取代令人厭惡的"病"、"不正常"等等,從而拉闊問題與個人之間的距離,騰出空間去看事情和更多的可能性。你問我,黃錦敦老師沒有把孩子的家人邀請進入對話嗎?我猜也不會,否則不可能創作了「親職卡」。
對我來說,台灣是文化較接近,語言易理解、跟黃錦敦老師學習修為。直到在墨爾本大學進修Master of Narrative Therapy and Community Work 敘事治療與社區工作碩士課程,除了開闊眼界,跟更多敘事實踐的同行者交流。也學習到如何用社會的角度看個案,個案與社群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在碩士課程中多番強調的道德,也是我最關注的事。
至於要台灣和澳洲及新西蘭那邊的老師在教學上有甚麼分別嘛,就要看能否報名參加今年六月David Epston來港兩天工作坊了!昨天看到這則宣傳,真的萬分期待!去年錯過了他在新加坡的課堂,今年希望一切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