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敦老師教會我的事

2019.03.14

最近幾年出席工作坊或是研討會,與參加者閒聊,都會遇上對敘事治療有興趣的朋友。加上身邊學習敘事的朋友,發現不少都是受到台灣黃錦敦老師影響,因而對敘事治療產生興趣。

我也慕名買了幾本錦敦老師的書,《陪孩子遇見美好的自己》(2012)是老師通過輔導工作期間與孩子相處的片段,解說敘事治療的概念和應用技巧。與哈克合著的《生命的神袐配方》(2015)是兩位老師就各自日常生活的片段和感想以文字對談。可以在香港公共圖書館(電子書)借閱的《生命,才是最值得去的地方》(2014)是錦敦老師旅行的所見所想。遇見很喜歡去旅行的朋友,我都會推薦老師這一本書。

因為讀了《生命的配方》,從錦敦老師的文字感受到他是一個不慍不火的人,於是在2016年參加老師來香港主講兩天的《親職卡主持人工作坊》,席上深感其人也如其文般溫和。從兩天的工作坊,觀察到老師在香港有一班忠實的支持者。在休息期間,都爭取時間與老師合照,他們之間也認識,似乎是老頧每次來港都會參加活動,甚至會到台灣參與工作坊。第一天工作坊的小休期間,我忍不住上前問老師如何達到這境界,他的回應令我很深刻:他承認他也會有脾氣,但平日就要多走走,往山裡走,去跑步。在被受讚賞和人群仰慕推祟的當兒,我看到謙虛和修為。

最近,有一位知道我剛完成澳洲的敘事治療與社區工作碩士課程,問我如何看台灣黃錦敦老師和澳洲碩士課程的分別。不少欣賞錦敦老師的香港朋友 ,都推祟他把敘事治療本土化,當然這個是配合到台灣的土壤和文化氛圍。我也推薦錦敦老師的書,他設計的親職卡和哇卡等等,應用敘事治療提問技巧的工具也不錯,雖然我還是比較少用。因為我始終認為,應用一套卡不代表敘事實踐的全部,一套卡也不適用於不同的人。工具不是萬能,還得看我們個人。

但是一直徘徊在我腦海的疑惑是,當我們仰慕台灣的同時,日日夜夜在香港的我們又該當如何自處?我沒有去老師比較長的泡湯課程,在那裡可能會比較多應用敘事治療的方法和經驗分享。黃錦敦老師教會我的事,是先要讓自己安靜下來,感受自己。當我不能每天都泡在台灣的文化氛圍,有正職在身的我也不能一天到晚泡在大自然。唯有爭取時間去實踐,發掘本來就在身邊的美好。

當每天都長時間工作,偶爾到鄰近的台灣、日本、越南、泰國等等旅行幾天,當然是充電放鬆的好時間,人在旅途,一切看在眼內都是美好的。但未能天天都去旅行,不如盡量爭取生活得像旅行。早幾天在午膳時間走到山頂,發現爐峰自然步道的小瀑布,雖然是比去在瓦拉米步道入口見識的南安瀑布小,但看著流水嘩啦嘩啦的,也是心曠神怡,心頭煩惱隨著流水沖走,然後又喜孜孜地回到辦公桌前,繼續埋頭苦幹。

img_5199

最新閱讀報告:《最想說的話,被自己聽見:敘事實踐的十五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