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都馬拉松 – 初馬

2019.02.27

忘了第一次參加長跑比賽是哪年。還能找到的紀錄,是2006年的香港渣打半馬(2:56:36)*,和2007年的渣打十公里(1:12:37)。當年沒有練,還記得半馬的路程要用行的才能走完。記得後來有幾場賽事,報名但缺席,就是忽然不想去了,就失場。我也真有過這樣的一段日子,順道更曾經被失約的朋友道歉。參加過的香港渣打馬拉松也不止那兩年,但紀錄都不見了。那些年還是跑到灣仔運動場的日子,十公里也不是沉悶的東區走廊,東區走廊也跑過一次。

一直在問自己:「盡力做會怎樣?」從來都不認為自己有盡力,根本是一個隨心的人,想到就做,也很懶散。2013年想要做點甚麼,好想知道盡力做一件事會怎樣。就從跑步開始。跑步最簡單的運動,一雙鞋就好,也不用約人。一個人,有空,有路就跑。後來也有參加過跑班。

從2014年11月開始,30場十公里場事,因傷缺席的有4場,最佳時間是0:47:38。3場半馬拉松,全部出席,最佳時間是01:54:17。最初重回比賽時,跑十公里在一小時內,是輕鬆和理所當然的,完全忘了曾經要用72分鐘才能跑完。我也算是天生運動細胞不錯的,雖然當中還有些不足為外人道,不少的小問題。後來目標是Sub-50,達到了。回首看,算是勵志的。

本來想要再認真一點,再穩定一點的把時間再縮短3分鐘,跑個十公里Sub-45,但同時又傷了。結果那3場半馬拉松,有2場都是帶傷上陣,也沒有刻意練。2016年底到2017年底基本上是在養傷,還是去到一個有很多藉口,未能盡力的循環。

2018年初傷勢稍好,知道應該趕得及復原,好想在2019年跑一場全馬拉松。十公里在長跑來說還算是短途,馬拉松不是跑4次十公里就完成的一回事。一直好怕要耐力的事,過程總是痛苦的。但這一年,感覺時候到了,多少要感受一次全馬。於是開始搜集資料,問前輩跑友,鎖定2019年2月17日的京都馬拉松,因為是首次用先到先得的方法接納海外跑手報名。2018年7月20日,在網上完成報名手續,當時還很興奮,想要跑Sub-4。

img_8965

可惜傷勢一直反覆,舊的未去,新的又來。結果想要認真的練習,還是落得空談。目標一直在調,但求6小時大會時限內完場,花了千元報名費,至少也想得到完賽毛巾。到跑了30公里才決定衝擊Sub-5。 一直以為按自己跑十公里初段總是太快,導致後勁不繼的情況會在馬拉松中重演而慘烈收場。幸好,越是知道自己的缺點,就越是在意預防。大部份時間在小心翼翼的跑,雖然也按耐不住在初段跟每位在路邊打氣支持的孩子和長者擊掌,步速不其然加快,幸好沒有太衝動。

這些年來,改不了的是懶散隨心,雖然看起來幹勁十足。還記得早幾年讀村上春樹《關於跑步,我說的其實是…… 》很嚮往。沒有讀村上春樹的小說,他那本關於跑步的書也不是技術文。讀完後,感到就算是名聲大噪,或是一整天埋首在創作的小說家,生活原來還是很有規律,很平淡。我也很想要這種的生活。在紛紛擾擾,無事忙的生活中,還能保持屬於自己的節奏和規律。近幾年算是做到這心境。能感受到身體肌肉在跑步時的反應,也能享受呼吸。今次近5小時的跑程,欣賞京都市風光,也用心計算著水站位置,如何補給體力。餘下的,就是思考過去幾個月和未來的事。多少也在反思這次全馬經驗,為自己帶來甚麼得著。

跑過一段又一段暗斜的山路,又在市內來來回回的跑了幾次,沿著鴨川的泥路,終於過了30公里。總算沒有停下來的意欲。目標明確還好,逐公里的倒數,在沿途市民的支持下,跑完42.195公里。衝過終點時,記起最初未有練習就隨便參賽,用近3小時半行半跑的完成半馬,不其然為自己未有放棄而振臂歡呼。

這次真的算驚險。人在外地,賽前一晚睡得不好,在開跑前還真以為自己會被回收。要說得著,這次學會認清自己的能力,知所進退,調節目標,應該是我最深刻的體會。盡力這回事,終究是一場沒完沒了的仗,在長跑裡,休息也是訓練的一種。認清自己的強弱,在可以休息時盡力休息,也算是盡力的一種吧!

*大會時間 

img_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