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1
由2016年中開始左腳踝傷,勉強於2017年2月以Sub-2完成渣打半馬,後來加上右膝蓋痛,一直處於休息養傷狀態。經歷長達一年半的物理治療,終於在2018年尾停止療程。
感恩物理治療師的耐性,也容讓我在治療期間偶然練習和比賽。其實無計劃何時復出,這段時間學會耐心等待。當然也有心急時,但靜下來的日子更能感受身體的狀況,學會回應身體需要。五月底巧合的參加池上稻浪是有趣的經驗,景色優美,讓只跑兩年但已感到香港賽道重覆的我難已忘懷。
回港後感覺漸佳,思前想後,在云云比賽中,連報三場PB Runners,本來第一場是將軍澳十公里、第二場是馬鞍山半馬、第三場是大美督十公里。貪其完賽奬牌設計特別,可以三個合拼在一起。結果將軍澳賽因山竹颱風而受影響,在一片取消、改道、補賽爭議聲中改為三公里完成。目睹比賽搞手盡心盡力嘗試讓比賽繼續進行,真的上了一課:做甚麼都會招來話柄,盡力做好自己就好。其實過去都參加過PB Runners比賽,都經歷過亂得可怕的頒獎禮,但觀察到主辦者的用心,今年就算已學會減少比賽,還是支持三場。
本來目標11月中在由香港田徑總會主辦的天水圍十公里賽跑回進50分,以確保2020年渣打馬拉松優先報名的名額,可惜,雖然按年齡組別屆時優先報名不成問題,還是以8秒之差未能達標推動我勤加練習。結果要留待今年最後一場在大美督水壩的PB Runners十公里賽事,才能以大會時間0:47:38重新跑進50分內,卻又輕微拉傷,這兩天要小休。
跑步方面,從來沒有多少鬥心,但目標還是有的,就是希望在2019年完成初馬。只要還能跑,就要跑一次全馬。不是小看本來常參加的十公里賽,只是認為經得起全馬的42.195公里賽程挑戰,才是耐性的一種體現。不單是比賽時的控速,更是練習時的持之以恆。也順道提醒自己,人生長路漫漫,不用急在一時。